• 追忆李泰祥:我们不要怀旧 我们只要记得

    作者:未知 更新时间:2014-01-06 来源:四川在线-娱乐 【字号: 】 浏览
    [导读]世纪70年代,中国台湾迎来一群二战后成长的作家与艺术家,上面奔走着三毛,上路了李泰祥、马水龙、史惟亮、林怀民、蒋勋、李双泽……对于更多人,正如齐豫所说,民歌在当年是学生的一次觉醒。古典音乐出身的李泰祥,介于古典与流行之间,为这次觉醒贡献了众多巅峰之作:与当?

    李泰祥(资料图)

      上世纪70年代,中国台湾迎来一群二战后成长的作家与艺术家,上面奔走着三毛,上路了李泰祥、马水龙、史惟亮、林怀民、蒋勋、李双泽……对于更多人,正如齐豫所说,民歌在当年是学生的一次觉醒。古典音乐出身的李泰祥,介于古典与流行之间,为这次觉醒贡献了众多巅峰之作:与当时的民歌作品相比,他在原有艺术歌曲的基础上,充分融入了民谣的元素,表现出与以往作品截然不同的艺术气息。他的作品几乎贴切映照了中国台湾那个时代所有的社会思潮、浓郁乡愁与民间温度。比如《橄榄树》中的“不要问我从哪里来”、比如《不要告别》中的“我醉了,我的爱人”、比如《欢颜》中的“飘落着淡淡愁,一丝丝的回忆”……其中的彷徨、无根、游荡与贫困等种种情绪无疑都是那个年代台湾的真实写照。而更重要的是,李泰祥的音乐是一种开启,一种培育,一种对单纯极致的描绘。如今听来,他的音乐纯度刚好证明现在娱乐世界的浮躁与夸张,动不动就是音乐比赛、PK、选秀、商业盈利等等,文学性在李泰祥音乐中的分量与特点一直贯穿始终,三毛的成功有一半应该归功于他的音乐助推,诗性浓厚。应该说,他的音乐是西洋音乐的中文再造与重建,是当时音乐市场充斥日本东洋翻唱风的一次本能抗击,是以中文之“雅”营造了民歌之“风”。这才是李泰祥和他的音乐的文化价值。自此,罗大佑、梁弘志、陈志远、李宗盛(微博)开始崭露并绽放……台湾地区流行音乐开始稳坐华语音乐中心。

      说这些,不是为了怀旧,而是为了记得。

      李泰祥的离开,是他自己脱离苦海的一次跳出,毕竟他罹患帕金森氏症多年(1988年48岁时罹患此症),一直处于半退休状态。之前他用自己的音符烘托了三毛的词、罗青的诗,从此改变台湾地区的流行乐风,随后对齐豫、许景淳的培养与发掘,则是对音乐本身的一种东方塑造,李泰祥的创作没有离开山野与天地,清风与乡土,时至今日仍旧是考验歌手唱功与领悟力、成熟度的最高标准。可晚年他甚至不能开口说话,靠着慈济、郭台铭夫人与殷正洋等人和机构的扶助……一代音乐大师,最终竟以无声的方式告别。作为一个演奏者,指挥家,他的处境比耳聋的贝多芬无异。

      台湾地区著名乐评人马世芳在李泰祥去世当天说,“李老师不再受苦了,谢谢,我们会带着你的歌继续活下去。”而另一位大陆台湾民歌资深研究者昨天受访时也说,“不接受访问,不传递消息,不提供联络方式,不写怀念文章,原因是他的音乐已说明一切。”

      “再看一眼,一眼就要老了,再笑一笑,一笑就走了,在曾经同向的航行后,各自寂寞,原来的归原来,往后的归往后……”李泰祥写着《不要告别》,可最终难逃告别,他曾简单对此自解,“遗憾,是最重的,比幸福还无法忘怀,与完美总差那么一点。”我们不要怀旧,我们只要记得。


   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: 


    更多
    关闭窗口】【我要打印
    发表评论
    * 评论内容:
    * 用户名:匿名发表 *不选请在前面输入您的大名
    * 验证码: 验证码,看不清楚?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*请输入4位数的验证码
     
    发表评论须知:
    一、所发文章必须遵守《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》;
    二、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、公司介绍、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;
    三、严禁恶意重复发帖;
    四、严禁对个人、实体、民族、国家等进行漫骂、污蔑、诽谤。
    赞助商广告